议论文

浅谈儒道互补

| 点击:

【www.31823946.com--议论文】

  中国传统文化是一个多元的动态的体系,学派纷呈,内外互动,多姿多彩。而在诸子百家之中,地位最高、影响最大的两位思想家,无疑是孔子和老子;渗透最深、流传最久的学派,无疑是儒家学派和道家学派。儒道两家相比,儒显道隐。儒家名声显赫,在两千多年中居于社会思想文化的正宗和主导地位,以下是本站小编为大家带来的关于浅谈儒道互补,以供大家参考!

  浅谈儒道互补

  在一般人的观念中,儒学与道家哲学是截然不同的两个领域,二者是对立的,或者说,至少是两个相对独立的领域。其实这是一种误解。

  就像禅宗里讲的三种境界一样,第一种看山是山,看水是水;第二种看山不是山,看水不是水;第三种,看山还是山,看水还是水。认识层层递进,感悟螺旋式上升。那种认为儒道殊途的观点正是停留在第一种浅显的层次上。

  我觉得儒道是一个铜板的两面,一正一反,一入世一出世,一个关注人生当下,一个关注宇宙万物。二者相反相成,融为一体,深入中国文化的骨髓,化入每一个华人的血液之中。

  儒家是入世的。我们常常看的儒家的道德教条,礼乐纲常,仅仅是表象,是一种器物层面的东西。儒家的实质是强调“如何塑造一个大写的人,如何让这个人扶世济民”,他着重讨论人与人的(社会)关系。他培养人的过程既是“修身,齐家,治国平天下”。其中修身是如何做人的部分,而齐家治平是如何做事的部分;修身是为了齐家治平,二者是递进关系。作为一个士大夫,只关心当下,人生,对于宗教鬼神没有兴趣,也对于人类为何生存,意义何在等本源性的问题不怎么关注。“子不语怪力乱神”,“未知生,焉知死”(存在主义的本质问题是关于“死亡”的问题)。

  儒学分为“政治儒学”和“心性儒学”。同样,前者强调做事,后者强调做人;前者修齐治平,历练才干,后者是格物致知,积累学识;前者是孔孟之儒,后者是宋明儒学的核心,他是对孔孟之儒的继承和开创,援佛入儒,把禅宗的内心修炼引入儒学,代表人物为朱熹,王阳明。

  真正的儒家不是书呆子,读书只是手段,做事才是目的。他们的人生信条是“知其不可为而为”“随千万人吾往矣”;他们的伟大理想是“为天地立心,为生民立命,为往圣继绝学,为万世开太平”(宋儒张载语);他们有宗教家的悲悯情怀,之所以奋不顾身,是因为“苛政猛于虎也”。

  道家是出世的。他对于做人做事没什么兴趣,关心的是宇宙万物的大道(“道可道,非常道;名可名,非常名”),人情物理的运作规律(“知足不辱,知止不殆”)。他很少讲感情,描述的往往是冷冰冰的残酷的事实(“天地不仁,以万物为刍狗;圣人不仁,以百姓为刍狗”);同样,正因为他站的太高,可以反观人世,所以洞悉了世态,讲出的话往往是处世的至理名言(“天之道,损有余而补不足;人之道,损不足而奉有余”)。

  古今一切阴谋都源自道家,老子是厚黑学的祖师爷(“将欲歙之,必故张之;将欲弱之,必故强之;将欲废之,必故兴之;将欲取之,必故与之”)。

  他从来不会傻乎乎地勇往直前,做事总是拐弯抹角;他从来不会得意自满,在“红的发紫”的时候,已经想到了“紫的发黑”;他是一个道破天机的算命老人,招牌上挂着一面大旗,上书四个大字:“坚硬如水”(“上善若水。水善利万物而不争,处众人之所恶,故几于道”)!

  儒家是正面,道家是反面;儒家是坚硬的,道家是柔软的;儒家是积极进取的中年人,道家是深感世态炎凉的老年人;儒家是天行键君子当自强不息;道家是地势坤,君子当厚德载物。

  不要认为儒家乏味,他是我们的父亲,是这个社会的脊梁;不要认为儒家执着的可笑,虽是螳臂当车,精卫填海,但这正是人生的意义所在。同样,也不要以为道家消极,他像我们的老祖母,把惨痛的事当作故事来讲给你听,是为了让你长记性。

  儒道兼出自周易,一白一黑,一阳一阴,行同太极,相反相成,相生相克,最终化而为一,成为一片混沌,莫可辨认。而混沌是事物的本来面目。

  浅谈儒道互补

  道家文化和儒家文化大家肯定都耳熟能详,道家文化和儒家文化都是中国的本土文化,都是中国传统文化的重要组成部分。作为两个不同的文化流派,道家与儒家有一致、互相补充的一面,互相区别、互相排斥、互相对立的一面。在,漫长的历史进程中,道儒两种文化精神一直都从不同的侧面深刻的影响着中国社会和中华民族,同时,它们自身也在互相影响。

  儒道互补是理论发展的必然趋势。无论是先秦道家的理论,还是先秦儒家的理论,就其本身的理论体系而言,都存在一定的缺陷。在哲学的重大问题上,儒道互相矛盾对立的地方,都无法彻底驳倒对方,这种情况实质上为儒道互补留下了天然的契机。

  儒家的文化史一种伦理性的文化和道德性的文化。儒家要让人们成为道德的践履者,自觉地把自己的思想和行为规范在仁义礼智信的轨道上,最终成为仁人、圣人。用性善说认定这些道德规范就是人的天性。这样,人们践履道德实际上也就是遵循自然之道。儒家理论为自己留下的难题是,如何证明仁义礼智信是人的天性?倘若果真是天性,为什么人们在对仁义礼智信的价值认同上会发生极大的偏差,甚至是相反的看法?如果不是强有力的灌输熏陶,人们在践履道德时为何觉得如此为难?面对道家“人法地,地法天、天法道、道法自然”和“圣人以万物为刍狗”的说法,儒家理论的底气显得不足。老子和庄子则以道为本原,以道为总则,对天、地、人三个层面做了理智而清醒的探讨。道家的道是“象帝之先”的身份,又是无所不在的法则。这并没有降低人的地位,而是把人看成宇宙自然中与其他事物平等的一员。正因为如此,人并不需要一种特殊的道德来规范自己的行为,更何况现实的仁义礼智信都染上了浓烈的压迫倾向的人为痕迹呢?天道自然,人道亦自然,以天道支配人道,人道就应指向自然。由此看来,儒家和道家在如何认识天、地、人及其相互关系这个哲学的根本问题上,都存在难以克服的理论缺陷,留下了进行互补的期待。董仲舒正是看到了儒道之间的这种互补关系,看到了儒学难以克服的自身缺陷,才把阴阳五行学说大胆的引进到儒学之中,吸收了道家的自然说内核,提出了天人感应论,开始了儒、道互补的尝试。

  汉武帝看到了儒学特别是董仲舒的新儒学对封建统治巨大的维护作用,实行“罢黜百家,独尊儒术”,儒学上升为官方思想,并对道学及其他学说进行排斥打击。为了维护独尊的地位,又大倡经学来张扬名教,最终走向自己的反面,使士子言行脱节,心灵扭曲。魏晋玄学趁势而起,以名教与自然的关系作为研讨的核心,实际上就是把儒学和道学融合起来。

  小编认为:儒道互补又是一个不断实践的历史过程。任何一种理论都想作为社会实践的指导思想,儒学和道学也不例外。先秦时,孔子奔走呼号,留下的是不为世用的沉重叹息。道家作为百家之一,也只是一种智慧,一种纯粹的学术思想。老庄虽然自得逍遥,而其学术未为世用毕竟也是一种遗憾,儒道以社会大治为终极关怀的目的都被暂时搁置。

  浅谈儒道互补

  我说过,道家的老子与儒家的孔子在世界观上既对立也互补,但是道家跟儒家的互补关系除了世界观,在人生观方面也形成了互补。这就要说到庄子了。

  林语堂先生说过:道家和儒家是中国人灵魂的两面。文人在得意的时候都是儒家,在失败落魄的时候,都变成了道家!

  儒家和道家,一个入世,一个出世,这两种方案,让中国人在不同处境中进退自如。背后的原因就是儒家和道家对心灵的理解不一样。我在讲儒家的时候说过,孔孟是从道德的角度理解心灵的,人就是道德化的存在。那么道家的庄子呢?下面你就会知道,他是从个体的自由出发,认为“逍遥游”才是心灵的最高境界。

  隐逸与逍遥

  老子是有救世之心的,提供了“无为无不为”的救世方案;但到了庄子,他成为了彻底的隐士。世道这么乱了,还救什么世啊!

  老子是春秋时代的人,而庄子呢,是战国时代的。战国比春秋更乱,战乱更频繁,老百姓连生命都没保障。孔子和老子还想着如何救世,但战国的许多人想的却是救自己。生存第一,人生最重要的目标就是活下去!

  身处这样的社会环境,跟庄子同时代的思想家都有一个特点,就是特别关注心灵的问题。说个数据吧。在之前讲的《老子》和《论语》里,“心”字很少出现,但是到了《孟子》和《庄子》这两本书里,“心”字出现的次数多了10倍以上。

  这说明了什么呢?既然外在的自由没法保障,如何获得内心的安宁,才是最要紧的呀!每个人都想知道,在一个乱世里面,究竟怎样做,才能安身立命呢?

  战国的孟子和庄子走向了不同的方向。孟子在各国奔走呼吁,希望君主们能够施行仁政。但是,庄子却发现,这个乱世已经无药可救了,与其救世,不如自救。如何自救呢?逃离,远离世界,成为隐士。

  隐逸,首先意味着要有独立的身份。庄子名气大了以后,楚威王派了两个使者,带了千两黄金,来请他做楚国的宰相。庄子头也不回就走了,他说:你们看见过祭祀天神时用的牛吗? 过了几年养尊处优的好日子,就被宰了,供奉在神面前。这个时候,它再想“特立独行”,还可能吗?庄子还说,我宁愿“在泥巴里打滚”,逍遥自在,才不稀罕做什么宰相!

  连宰相都不要做,庄子想要的是什么呢?就是在泥巴里打滚背后的心灵境界——逍遥。

  逍遥的两重境界

  逍遥不就是自由吗?是,也不是。我们现在说的自由,其实是一个外来词,也就是英语的“自由”(Liberty),这个自由的意思是一种不受强制的、天赋的权利。而庄子说的逍遥呢,是一种无拘无束、自由自在的心灵境界。

  “北冥有鱼,其名为鲲。鲲之大,不知其几千里也。”《逍遥游》起笔就展开了一个广阔无边的世界,里面讲了一只大鸟和一只小鸟的故事。大鸟就是鹏。它能在大鱼和巨鸟的形态之间转化。当它变成鹏鸟的时候,展翅九万里。小鸟是麻雀,只能从一根树枝跳到另一根树枝。

  大鸟和小鸟,它们谁更幸福呢?很多人可能觉得,当然是大鸟更幸福啦,它的世界更大,视野更广,本领更大啊。但是庄子这个寓言的背后含义,却要告诉我们,小鸟跟大鸟同样幸福。因为它们都自由而且充分地发挥了自己的天然能力。幸福没有一套通用的客观标准来衡量,比如拥有多少财富、是不是有让人敬畏的权势等等。每个人幸福的标准是不一样的。只要你在做你想做的事儿,而且你做到了你能做到的最好,你就是一个幸福的人。

  这不是阿Q精神吗?听起来是很像,但是我告诉你,性质完全不一样。阿Q是在自欺欺人,而庄子告诉我们,幸福的标准不同,是因为每个人、每个事物都有独特的天性,没办法相互比较。顺乎天性是幸福的源泉,而被欲望支配,是痛苦的根源。

  这就是逍遥的第一层境界。你可能觉得,大鸟和小鸟发挥了自己的自然能力,这够自由,够逍遥了吧。不,在庄子那里,这还不够。最高的境界、终极的逍遥,得彻底摆脱肉身的限制,跟天道融为一体。

  听起来有点玄奥?这就要给你讲一讲庄子的《齐物论》了。

  讲《齐物论》之前,我想请你思考一个问题:我们上一讲说了道家的一个核心概念“天道”。天道是天的意志,但它太抽象了,它在哪里呢?或者说,人怎么才能了解天道呢?当时,也有人这样问庄子。庄子回答说:天道无所不在,遍及自然界和人间万物,在蚂蚁、谷草、砖瓦,甚至是粪便里面,都有天道!

  庄子讲得也太夸张了吧?不错,他就是要用极端的比喻,告诉你一个道理:无论是非、善恶、大小、贫富,尊贵还是卑贱,发达还是潦倒,都是在特定的情况下才有差别,只有相对的价值。假如你换一个更大的视角,从宇宙的角度来看,天地万物没什么区别,都是平等的!

  庄子举了好多例子来说明道理。他问:栋梁木材可以用来攻打城池,但你没法用它来堵塞小洞吧?好马能够日行千里,但抓老鼠不如猫吧?朝代更替,上古禅让和王朝革命哪个更好?也要因人因时而定吧?你看,凡事没有绝对,都要依据环境来判断。

  这种相对主义的智慧,对我们现代人有什么意义呢?

  人生无时无刻不在变幻转化之中。今天拥有的,明天就有可能失去。既然世上的种种差别都是偶然的,没有意义,那区别事物的不同还有必要吗?庄子说:“天地与我并生,而万物与我为一。”世间的所有万物,在价值上与人都是平等的,这就是庄子著名的“齐物论”。

  庄子的人生观告诉我们一个终极的道理:退一步海阔天空。庄子的退一步,并不是意味着避让、退隐,消极,而是后退一步,远眺彼岸。从功利的世俗当中抽身出来,回到一个更大的世界中重新思考和定位自己。

  讲到这里,你大概有点感觉了,为什么中国人精神灵魂当中,一半是儒家,一半是道家。我们生活在漫长时间中的哪一个区间,生活在经济周期的哪一个阶段,都是无法改变的。只要你不再纠缠于世俗的得失,不再为身外之物感伤,不再计较琐碎的功利。你的肉身虽然无往不在枷锁之中,但你的心灵却可以与天地合一,同样可以获得更高层次的自由,那就是庄子所说的“逍遥游”。

  今日得到

  儒家是中国人的生命本色,知其不可为而为之,积极进取而奋斗。但是,人生是无常的,天命有时候也是无可抗拒的,这个时候就需要有庄子,退一步海阔天空,追求心灵的自由。几千年来,一个孔子,一个庄子,构成了中国人心灵的两面,既有积极奋斗的一面,又有洒脱潇洒的另一面。儒道互补,是中国人精神世界的秘密所在。

  今日思考

  庄子所追求的心灵自由,你认为是真实的,还是只是自欺欺人?

  划重点

  1.西方的自由是一种不受强制的、天赋的权利。庄子说的逍遥呢,是一种无拘无束、自由自在的心灵境界。

  2.世间的所有万物,在价值上与人都是平等的,这就是庄子著名的“齐物论”。

本文来源:http://www.31823946.com/zuowenticai/3025/