初三作文

呼唤传统文化的回归_初三作文精选

| 点击:

【www.31823946.com--初三作文】

《外公的胡琴》是一篇比较成功的叙事类文章,在选材上也比较特别。

呼唤传统文化的回归_初三作文精选

作者通过孩子的视角描写外公的胡琴由曾经的“闪闪发光”到现在的“暗淡许多”,揭示了因时代的发展和变迁,新事物的兴起和冲击,从而导致二胡、《二泉映月》以及所承载的传统文化的暗淡,甚至失落的问题。其中,作者在文末告诉外公,自己想拉二胡,不仅表现了他对传统文化的呼唤,尤其是对世界著名指挥家小泽征尔说的“中国二胡曲《二泉映月》必须跪着去听”的思考更体现了作者对今天浮躁生活的不满甚至于贬斥。这一切,奠定了本文较为深刻、厚重的思想主题,引人深思,触人心怀。

作者为了表现这一思想,全篇结构上前后呼应,强烈地对比画面引起了读者的深思。如“直绷的琴弦”“指尖流淌出的轻快的二胡小曲”“琴声中美好的画面”“全家人的掌声”甚至“精神抖擞的外公”与后文中“暗淡的琴盒”“粗糙的琴弦”“嘶哑的琴音”“电视机前的兄弟姐妹们只顾自己玩手机”以及“一层长期沉积在琴上的灰”,形成鲜明地对比,对读者形成了强烈地冲击。这一切无一不引起我们对这个时代变化的思考:我们今天需要的是什么?亲情的陪伴与节目的喧嚣,文化的浸染和手机的浮躁,谁才是我们这个时代,甚至于未来的岁月最需要留存的?这一篇文章是不是也和《二泉映月》一样表现了作者发自内心的悲鸣?当然,也只有这样的对比才能更好地展现作者最真切,最深刻地思考——呼唤传统文化的回归。

从描写的细节看,它也带着鲜明的情感思想,直指内心所属。例如记忆中的琴盒上的梅花,精致而美丽;指尖流淌的小曲,包含了节日的喜庆;想象中驻足倾听的人们,显得热闹又温馨;甚至于奶奶对爷爷的夸奖,都使得生活充满了情味。这些细节包含着作者对传统文化的喜爱、留恋和不舍。而现在看电视的大表哥和小表弟,拿着手机玩耍的其他人的安静,闲话声的稀疏,以及倚在椅子上的外公的哀叹。只能让我感到人际情味的淡漠,社会的浮躁,当然也少了一种脚踏实地的温暖。这一切成了我真正的期盼传统文化回归的动因。

此外,外公这一人物形象刻画鲜明,前后的对比触人心怀。本文最鲜明的形象要数外公了,之前的外公意气风发,弹琴的动作潇洒不羁,之后的外公落寞、疲惫,尤其文末外公拖着的疲惫的脚步,掏出躺着的胡琴时的情景,成功地塑造了这一类老人在这个特定时代的无奈和孤独的形象。作者过去对外公充满着敬佩、骄傲到现在又为他感到心酸和同情,进而想到的不仅仅只是这些老人的渐渐年迈,更是必须面临的亲情、文化传统的渐行渐远的问题。作者最后对外公说》:“外公,我想拉二胡”这一情节含蓄的表达了自己的责任和担当,也为习作抹上最后一丝亮色。

总之,这篇文章对比强烈、细节真切、人物鲜明、立意深刻,它表现了这个年龄段自己的成长经历,也反应了社会现实的变迁造成的深思和抉择。其中对传统文化回归的呼唤,给人启迪,触人思考,难能可贵。

标签: 文化二泉映月

本文来源:http://www.31823946.com/chusanzuowen/56085/