热门推荐

行为矫正对一名有任性行为幼儿的分析与矫治三篇

| 点击:

【www.31823946.com--热门推荐】

  认识孩子、了解孩子、尊重孩子,是开展家庭教育的基础。以下是本站小编为大家带来的关于行为矫正对一名有任性行为幼儿的分析与矫治,以供大家参考!

  行为矫正对一名有任性行为幼儿的分析与矫治1

  幼儿期是人生发展的重要时期,是个性和行为习惯发展的关键期。然而,幼儿园的很多幼儿存在任性、脾气暴躁等不良个性特征,这些可能成为他们健康心理的形成、良好人际关系的建立以及今后发展的隐患。《纲要》明确指出要培养幼儿“理解并遵守日常生活中基本的社会行为规则,爱父母长辈、老师和同伴”因此,促进幼儿良好社会性品质的形成是当今幼教领域需要研究的重要课题。通过观察、分析、记录,以幼儿邢为例,浅谈一下任性幼儿的行为矫治。

  个案

  邢,男,3岁半,小班幼儿。姥姥、姥爷带大,该幼儿任性、暴躁、易发脾气、习惯指挥他人、语言过激、爱哭等。开始时,不愿来园,待老师答应满足一些条件后,他才肯让爸妈走。后来,能顺利来园,但经常是瞪大眼睛、满脸怒气、大摇大摆地进班。与小朋友在一起,他经常无故推打小朋友,损坏他人的作品,胆小的幼儿经常被他弄哭,胆大的幼儿被他招惹后引发对立情绪,他便说一些过激的话,还大嚷大叫,大哭大闹,老师问原因,他不理,仿佛很冤就是个哭。在班里,常常情绪暴发,有时说出“我拿菜刀砍了你、拿菜刀剁了你”等过激的话。 不过,邢独立性很强,善于发现和观察事物的不同与变化,反应快,能自信的对自己的发现做出肯定的判断,懂得关心比他小的小朋友,有一定解决问题的能力。

  分析

  一、 家长性格脾气的遗传和影响

  在平时与家长的接触和交谈中了解到,家长脾气不太好,遇事好急,易急躁发脾气,稍不如意就吵架,说话声音大而且含不文明之语。在很大程度上对邢有负面影响。

  二、家长的教育方式和教养态度对儿童的影响

  全家视邢为掌上明珠,关爱过度、疼爱有加,特别是姥姥、姥爷对邢百依百顺,让其为所欲为,不愿听到别人说邢的“不”字儿,甚至“遮丑护短”,“隔辈亲”演变成“隔辈溺”。父母有时脾气一上来就要求孩子必须听从家长,便强制使孩子听命,信奉“棒头底下出孝子”、“不打不成器”。这样的爱缺乏理智和分寸,过度包容孩子的行为和要求,致使孩子易形成任性、幼稚、反抗、神经质等不良行为。

  对策

  1.采取游戏活动进行矫正。针对邢的情况,我在班上设计了一些活动,通过这些活动,让邢提高认识,积极协调自我与环境之间的关系,从而减少任性行为的发生。如,语言

  活动“我长大了”,通过观察、讲述,使邢对自己以前和现在进行比较,知道自己长大了,更懂事了。 以及语言活动 “到×××家做客”。在活动中邢对小家庭产生兴趣,积极参加表演,在表演中,既当主人又当客人,学习了不少的礼貌用语,而这些礼貌用语正是他学习热情待人、互助友爱的基础之一。又如,音乐活动“找朋友”,小朋友都喜欢找与小朋友友好的孩子,通过有幼儿不想找他,使邢明白以前的许多做法是不对的。通过坚持不断的进行这些活动,使邢学会用推理的方式去思考问题,提高对自己的认识,领悟到事物之间的因果关系,从而减少任性、过激语言等不良行为的发生。

  2.实行短时间“冷处理”。有时候,老师有必要对孩子的不良行为故意忽略,特别是对容易冲动的邢,必要时可以实行短时间的“冷处理”。例如一次午睡他故意捣乱、出怪音不想睡觉,老师说了一句:“别出音儿了,小朋友一会儿就被闹醒了。”邢便大声说:“我告诉我爷爷去,拿菜刀砍了你。”说完,便大哭起来。当时我想去安慰他,可以前的几次告诉了我,那样只能火上浇油,小朋友醒的会更多。于是我没理睬他,渐渐的他的声音变小了,见他基本冷静了,我悄悄对他说:“好孩子知错就改,老师格外喜欢。”当再活动时遇到他的任性行为,可暂时剥夺其参加某项活动的权利。几次下来,邢有了很大的进步。

  3.抓住时机,及时鼓励。教师要善于发现和捕捉日常生活中有价值的教育契机,进行随机教育。一次,郭小朋友做手工时因丢了自己的一个小动物而大哭,老师给他一个,他还不要,这时,邢也来安慰郭:“别哭了,老师再给你一个,不也可以做完吗?哭也没有用,下次保管好自己的手工别再丢了。”我立即说:“瞧!邢说的多好啊,像个大哥哥,邢以后也不会为一点小事儿而哭鼻子了,对不对,邢?郭,别哭了,我们要向邢学习。邢能做到吗?”从此,邢一旦要哭,我就以此事鼓励他,果然进步很大。

  4.创设适宜环境进行疏导。教育的目的是要使幼儿在家、在园、在社会都能保持积极愉快的情绪、积极健康的情感和行为,这就需要教师家长的密切配合。因此我与家长商议在家里设置一个“美劳角”,提供彩笔、剪刀、颜料及各种结构的拼插玩具。让其尽情的施展,然后家长给予鼓励。这既是一种心理疏导,又是一种注意力的转移。同时,以榜样示范、强化邢的正确行为。要求邢的爸爸妈妈对孩子的错误要事先了解原因,不要用打来解决问题,教会他正确解决冲突的办法和技能。引导与他人相处时要和气,有礼貌。

  5.建立“邢的故事”家园联系册。邢爱看书、爱听故事,特别爱听自己的故事。针对这一兴趣点,我为他建立了“邢的故事”家园联系册。即,将他一日进步点和不足以故事的口吻写下来,然后配上简单的简笔画,交给家长,家长回家读给邢听。使邢感受故事的快乐,增强自信,并认识到自己的不足。同时,家长再将邢在家的表现写下来,第二天,我再读给所有小朋友听。为了听到好听的故事,邢尽量做的更好。

  通过一学期的教育、矫治,邢的任性行为减少了,各方面都有明显的进步。他能高高兴兴的来幼儿

  园,活动中情绪稳定了,与妈妈的要求也减少了。变得爱画画,有耐心。懂得与同伴友好地玩。懂得遵守规则,不随意动手打人,能较好地控制自己的行为。同伴对他也很认可,经常推荐他当组长,这不断促使他努力控制自己不良行为。但要使其完全消除任性行为,尚需幼儿园、家庭协同努力,循循善诱,逐步实现。邢小朋友定会成为一个天真活泼全面发展的孩子。

  行为矫正对一名有任性行为幼儿的分析与矫治2

  课题“矫正幼儿任性行为实践研究”是我们在充分调查论证的基础上提出的。相信经过我们的努力实践一定能取得非常满意的实验效果,下面就本课题的研究背景、目标、意义及各项实施办法向各位领导汇报。

  一、课题提出的背景

  近年来,随着我国独生子女、留守儿童群体的增多,家庭教养方式也发生了变化,多数表现为宠爱多,教育少、顺从多、要求少,致使许多幼儿从小养成了诸多任性行为,主要表现为挑食、多动、注意力分散、任性、自私、霸道等。我园就有很多幼儿存在一些任性的行为习惯,如:我班有一名小朋友,爸妈由于生意忙,没时间照顾孩子,孩子从一生下来就由和爷爷奶奶生活学习在一起,沾染了一些不好的行为习惯:娇生惯养、自理能力差、任性、遇到困难就耍小性子、易怒、爱哭等等。

  现代发展心理学的研究表明,0-6岁处于行为习惯养成的敏感期,也是一个人心理发展的关键期,此时,不仅容易形成良好行为习惯,而且易于矫正任性行为习惯。在这一时期对任性行为幼儿的及时矫治与教育显得尤为重要。为了促进幼儿良好性格的形成,培养幼儿的人际交往能力和健全的性格,进而优化幼儿全方位的教养环境,我们提出了本课题。幼儿任性行为现象有哪些,在幼儿园会如何表现,在幼儿园、家庭双方的配合下,如何采取有效措施矫治幼儿的任性行为、促进幼儿开朗性格的形成,这些都是我们在课题中所要研究的目的。

  二、课题的核心概念及其界定

  中班幼儿:一般指年龄在四至六周岁左右之间的幼儿。

  矫正:矫正是指根据幼儿身心发展规律,家庭教育与幼儿园教育有机结合,通过对具有任性行为的幼儿进行追踪、分析,挖掘其失偏的动机和需求,有针对性地采取教育手段和方法,矫正其任性行为,从而养成良好的行为习惯。

  行为:从广泛意义上讲行为既包括了外显行为,也包括了内隐意识历程。外显行为诸如写字、奔跑等,内隐行为诸如焦虑、恐惧等。行为是在自然环境的影响下所表现出来的可以被观察、描述、记录、测量的,可以对环境产生影响的人们的所作所为。行为可以是公开的,也可以是内隐的。如思考就是一种隐蔽的行为,行为矫正主要集中于公开的领域。

  行为矫正:人们通过良好的学习,学会了说话、认字等,获得了各种知识技能;形成了良好的品行,建立了良好的行为模式。但是也有人在不利条件下进行了不正当学习,形成了任性的行为方式。行为矫正技术的功能就是帮助这些人建立良好的行为模式,改变任性的行为方式。行为矫正主要是依据条件反射学说和社会学习理论来处理行为问题,从而引起行为改变的一种客观有交往的方法。

  幼儿任性行为:幼儿任性行为一般是指不利于幼儿身心健康发展,在日常生活中表现出的过度、不足或不恰当的行为,它妨碍着幼儿身心健康发展和良好品德的形成,主要表现为挑食、多动、注意力分散、任性、自私、霸道等。

  本课题主要是研究中班普遍存在的幼儿任性行为,对具有任性行为的幼儿进行个案追踪,观察分析,努力寻找任性行为产生的原因,研究出矫正的最佳途径、方法,使幼儿身心朝着健康的方向发展。

  三、国内外同一研究领域的研究现状与研究价值

  (一)研究现状

  我国著名儿童教育家陈鹤琴先生认为:“幼稚时期是人生中最重要的一个时期,什么习惯、知识、技能、言事、思想、态度、情绪等,都在此时期打下基础,它是决定其将来人格、体格的重要因素”。可见,在幼稚时期,能否给予系统的、良好的教育,对人一生的发展至关重要。这些任性行为不仅有可能阻碍幼儿身心健康发展,影响幼儿的生活和学习,而且有可能是造成成年期心理障碍和社会适应任性的先兆。

  (二)研究价值

  《幼儿园教育指导纲要》健康领域中明确指出:“应培养幼儿健康生活的态度和行为习惯”。在社会领域中也明确指出:“要增强幼儿的自尊、自信,培养幼儿关心、友好的态度和行为,促进幼儿个性健康发展;包括喜欢参加游戏和各种有益的活动,活动中快乐,自信;乐意与人交往,礼貌、大方,对人友好;知道对错,能按基本的社会行为规则行动;乐于接受任务,努力做好力所能及的事;爱父母、爱老师、爱同伴、爱家乡、爱祖国。”培养幼儿良好的行为习惯,有助于身心健康和谐发展。幼儿正处于人生的初始阶段,可塑性强,既是养成良好行为的最佳时期,又是沾染任性行为的危险阶段。此阶段,如果不适时矫正幼儿的任性行为,便会错失良机,给将来的发展带来难以弥补的缺憾。然而,当今不少家长在对子女的教育中存在着重智力开发,轻行为习惯培养的现象,幼儿稍有不如意的就睡在地上打滚、哭闹不休、打人、咬人、喜欢吐口水、咬指甲等等,常此以往,幼儿形成诸多的任性行为。任性行为严重影响着幼儿的社会交往以及个性发展。这些问题的存在,引起了我们的高度重视,因此,幼儿的任性行为迫切需要教师对幼儿任性行为加以矫正,以此促进我园中班幼儿能够从小养成健康、开朗、活泼的良好的行为习惯,为今后的学习和生活打下良好的基础。

  四、课题研究的理论依据

  1.《幼儿园教育指导纲要(试行)》是我们实施研究的理论依据。

  2.行为矫正法理论

  行为矫正法的基本理论主要来自巴甫洛夫经典的反射原理、斯金纳操作性条件反射原理和模仿原理。模仿学习理论的代表之一班杜拉也认为:个体通过观察他人的行为就可以达到模仿学习的目的。虽然个体通过简单的观察学会某些行为,但为了使个体运用这些行为,就必须运用强化手段。通过家园合作等方式,以家长、教师和小伙伴的良好行为习惯作为榜样影响幼儿,使之形成健康、活泼、开朗的良好性格。

  五、研究的目标、内容与重点

  目标:

  (1)探索出一套矫正幼儿任性行为的策略和方法。

  (2)改变我们中班年级组中幼儿的任性行为,使其从小养成良好的行为习惯。

  内容:

  1.当前幼儿任性行为的研究。主要是调查分析我班幼儿普遍存在的任性行为及养成原因,发现幼儿生活、学习过程中的积极因素,以加强行为矫正的针对性。

  2.矫正幼儿任性行为的策略研究。这是本课题研究的重点和难点,要通过理论研究和实践探索,寻求一套切实可行、行之有效的途径和措施。

  (1)在各项教育教学活动中矫正幼儿任性行为。

  (2)加强家园合作,争取家庭的积极配合。

  (3)加强个体指导,帮助孩子克服心理障碍,矫正任性行为。

  研究过程中必须坚持的原则:

  (1)发展性原则:以发展的观点看待幼儿的行为,教育策略必须立足于促进幼儿心理发展,适合幼儿年龄特征。

  (2)渗透性原则:良好行为习惯只有在活动中才能培养,而对幼儿来讲,生活即学习。因此,培养良好行为习惯,要渗透于各项教育教学活动中,渗透于园、班环境建设中。

  (3)渐进性原则。矫正幼儿任性行为,促其形成良好行为,必须经过反复的历练,既有“纵向”的日积月累,又有一个“横向”的积累,才能形成持久、稳定并变成需要的行为方式。

  (4)游戏性原则:游戏是最适合幼儿的活动形式,将对幼儿进行矫正的内容贯彻到游戏之中,幼儿更容易接受,在完成游戏的过程中,培养其性格和意志品质,使教育顺利进行下去。

  六、研究的思路、过程与方法

  研究的思路:

  从现实存在的问题入手,结合运用多种研究方法,从大量的活动实践中,找出矫正中班幼儿任性行为的方法和策略。

  研究的过程:

  1.准备阶段:2016年6月提出课题,通过认真学习相关知识,积极搜集有关文献资料,确定课题研究方向,申报课题。

  2.实施阶段:2016年9月至2016年11月,进行可行性研究方案的设计;设计研究方案;阶段性研讨会;研究材料的归纳、整理、总结。

  3.总结阶段:2016年11月至12月,研究材料的汇总;结题工作研讨;研究报告的撰写;课题成果的推广。

  研究的方法:

  以行动研究法为基本方法,综合运用观察法、调查法、文献研究法、游戏法、情境表演法和案例分析法等方法进行研究。

  步骤:

  1.调查观察对象的家庭教养方式;

  2.建立个体档案;

  3.矫正前进行观察和记录;

  4.矫正后结果分析。

  七、主要观点与可能的创新之处

  本课题的主要观点:

  通过实践训练、环境熏陶、榜样作用、坚持不懈等方法,在培养幼儿良好行为习惯上面还要做到家园配合协调一致、家庭要求一致。及时矫正幼儿在发展过程中出现的行为方面的问题,帮助儿童摆脱困扰,使他们在人格方面得以健康发展。促使幼儿获得良好的生活习惯、劳动习惯、学习习惯等,教会孩子如何学“做人”。

  本课题的创新之处:

  国内关于矫正幼儿任性行为的相关研究及其研究成果已经比较丰富,但幼儿有个体差异性,我们注意让幼儿作为评价的主体,教师作为鼓励者、引导者,营造宽松的氛围,使幼儿产生积极的态度,应尊重幼儿个体差异并督促幼儿努力做到;本课题从以上这一角度作为切入点进行研究,教师将在教育教学中不断地实践、探索、反思,力求探索出一套科学、有效的矫正幼儿任性行为的方案和实施策略。

  八、预期研究成果

  1.教师在课题中的个案观察记录。

  2.幼儿成果展示。

  3.与课题有关的教养笔记和研究论文与发表。

  4.《矫正幼儿任性行为实践研究》结题报告。

  5.关于课题研究的音像资料。

  九、完成课题研究任务的可行性分析

  我园教学资料丰富,教学设备齐全,随时能上网查找资料、收发邮件,能够保证课题研究的顺利进行。根据本课题的教育理念和科研过程,我园将适当调整教育教学计划,将培养幼儿良好生活习惯、学习习惯、自我保护习惯渗透幼儿园教学和幼儿一日生活之中,从而确保课题研究取得丰硕成果。

  领导非常重视开展课题研究,在申报的过程中得到了他们热情的鼓励,给予了指导,在今后他们还将为课题的研究开展提供方便和物质、精神支持。

  行为矫正对一名有任性行为幼儿的分析与矫治3

  一、研究背景

  1、矫正幼儿任性行为是培养幼儿良好习惯的需要,也是幼儿健康成长的需要。

  经常看到这种情境,孩子在商店看到好玩的、好吃的就站在那不肯走了,不买便哭闹,有的孩子不只是哭闹,有的连哭带骂,有的又踢又打,甚至睡在地上,满地打滚。当大人提出建议时,他们往往会说“我不”或“不要你管”,如果大人再说,孩子就容易变的非常暴躁。

  放任幼儿任性,将会影响他们的人际交往,因为任性的幼儿很难与同伴友好合作、分享、协商,他们往往随心所欲,很难作出利他(如关心、谦让、助人、同情等)的行为。幼儿任性还会影响成人、同伴对他们的评价,并由此影响他们自我意识的发展。如果这些消极行为经常发生,就会强化他们的不良个性品质。同时,幼儿任性时通常会伴随着烦躁、忿怒的情绪。一次情绪失控对身心影响不大,经常性的情绪失控,就会对健康产生较大的不利影响了。

  2、任性行为是可以矫正和改善的。

  美国心理学家威廉.科克指出,幼儿随着生理上的不断发育,开始逐渐接触更多的事物。不管这些事物对自己是否有益或适宜,他们都会凭借自身的兴趣和情绪参与其中,这就是所谓的任性,幼儿任性是一个心理的需求和表现。对幼儿来说,他们的身心正处于迅速发育的过程中,可变性和波动性很大。儿童期是施行心理卫生的黄金时期,在幼儿期及早帮助和矫正幼儿的任性行为,对幼儿有效地实施卫生保健,这样幼儿的任性行为会得到矫正,健全幼儿的人格。

  二、研究概述

  1、任性的概念

  所谓任性,就是任自己主观的性情和喜好去做事,或对个人需求和愿望毫不克制,全然不理会他人的感受。

  2、任性的表现

  任性是幼儿常见的一种心理反映,具体表现为:自我意愿不受制约,一味地

  从心理上、行动上来求得满足,因此,一满足又刺激着更多、更大的不满足的心

  理冲动。任性的孩子常常又表现为不达目的不肯罢休,非常执拗,甚至胡搅蛮缠。会为了一些小事而莫名其妙地大声哭闹、嘶叫,甚至在地上打滚,坐在地上不愿起来,有的长时间赌气、不理人、不吃东西、乱掷和乱折东西等。

  3、矫正幼儿任性行为的预期目标

  经验证明:那些从小倔强的孩子,长大后多成为有主见、有能力、有作为的人,其关键在于教育,任性的孩子自我意识强,好胜心重,只要善于发现并利用它,正确引导就可能培养出良好的意志品质:坚韧、顽强、有毅力。矫正幼儿任性行为,因势利导,因材施教,关注幼儿的反抗心理,对幼儿的不合理要求则要采用适当方式加以引导,避免采用强硬手段。通过引导使幼儿情绪稳定,有独立的见解,较强的适应集体和社会生活的能力,能与别人合作,友好相处,且有广泛的兴趣。

  4、矫正幼儿任性行为所必须遵循的教育原则

  (1)遵循幼儿身心理发展的规律。

  (2)坚持正确教育,以自身言行鼓励幼儿,让幼儿在谈话、行动中得到纠正。

  (3)以个案的调查和分析为重点,因材施教,避免挫伤孩子的自尊心。

  (4)由浅入深,由易到难,循序渐进地对幼儿进行纠正。

  三、研究内容

  1、观察分析造成幼儿任性行为的各种原因

  幼儿任性并非与生俱来,在某种程度上是人为造成,在不同的事件中幼儿的任性表现有所不同。

  2、矫

  正幼儿任性行为的内容和研究

  根据任性行为的矫正预期目标,结合幼儿身心发展特点,遵循教育规律,针对任性行为的表现来选取教育内容。

  (1)明确要求,预防在先。

  (2)家长教育孩子的要求、观点应与老师教育孩子的要求、观点保持一致。

  (3)采用“负强化”的方法。

  3、矫正幼儿任性行为的方法和途径

  根据幼儿任性行为的表现及原因,在一日生活、教育活动和游戏中进行矫正;家园携手共同培养幼儿良好的行为习惯。

  四、研究方法

  1、理论研究

  主要研究幼儿任性的表现及原因的有关文献资料。

  2、调查分析

  调查本班任性幼儿的特点,以及在家中的表现和教育情况。

  3、个案研究

  确定具有代表性的任性幼儿进行追踪分析,以检验课题研究和实验的效果。

  五、研究步骤

  本课题以2003年大(3)班个别幼儿任性的表现为研究和实验的对象,具体计划是:

  第一阶段准备阶段:(2003年12月)

  主要工作:

  (1)学习理论,收集有关文献资料,掌握幼儿心理教育的一些基本原则和方法。

  (2)制定实施方案,明确研究任务和目标。

  第二阶段启动阶段:(2004年1月——2004年2月)

  主要工作:

  (1)确定被观察的对象,设计方案,对其进行观察分析。

  (2)研究矫正方案,制定实施计划。

  第三阶段实施阶段:(2004年3月——2004年7月)

  主要工作:

  (1)边行动,边研究,边思考,边总结,逐步形成阶段性成果。

  (2)以个案的调查和分析为重点,对存在任性现象的幼儿进行矫正和改善。

  第四阶段总结阶段:(2004年8月)

  主要工作:回顾、归纳、撰写结题报告,并总结有关经验和方法。

  六、研究过程

  (一)幼儿任性行为的情况分析

  1、幼儿的一般情况

  方佳渊,男,7岁,幼儿园大班,该幼儿身体健康,性格外向,不善于与人友好交往。性格比较倔强,遇上不顺心的事就爱发脾气、哭闹等。

  2、任性行为的表现

  (1)老师请一位小朋友帮忙搬东西,在那为小朋友搬动的时候他就堵住这位小朋友的路,让他把东西给他,让他般。我说下次请你帮忙,他就是不作声。直直的站在那一动不动。

  (2)妈妈送他上幼儿园,在妈妈离开时,如妈妈没有答应他的要求,他就牢牢的抓住妈妈的手不让她走,妈妈走后他就站在原地一动不动,在那哭,跟他讲道理也不听。

  3、可能形成任性行为的原因

  (1)“自我中心意识”强。他是一个比较愿意展示自己的小朋友,也很愿意帮助老师做点事。但老师不能每件事都让他一个人做,当老师请其他小朋友做事的时候,他就会产生任性行为。主要是他急于表现自己的能干,希望老师能一直表扬他。当老师将任务交给别人时,他就会心里不舒服,想把事情夺过来让自己完成。

  (2)隔代喂养。他基本上有外婆照顾,回到家也只能与外婆一人交流,从心理上他缺少许多爱的照顾和关怀,加上隔代的宠爱,使他任性行为表现的越加明显。

  (3)家长缺乏耐心。孩子一不听话,家长开始还坚持原则,可当孩子继续为所欲为时,家长觉得烦,认为“孩子还小,不懂事,等他大了自然就会好了”,“反正说了他也不听”,而不再坚持。时而久之,孩子觉得我按照自己的想法做,家长也不反对,遇到“不合理要求”时,他以执拗、任性来对抗家长。

  (4)幼儿自制能力差,易冲动,思维带有片面性及刻板性

  ,因此容易任意所为。父母不了解孩子的心理,不问原由地用训斥、打骂等方式回应孩子的“不合理要求”时,从而导致了孩子产生逆反心理,助长了孩子的任性行为。

  (二)把握幼儿任性行为的心理倾向

  3-6岁的学前儿童还处在心理成长发展和人格形成的关键时期,他们具有巨大的发展潜力,可塑性大,由于他们在心理上极不成熟,自我调节、控制水平较低,自我意识还处在萌芽状态,极易因环境等不良因素的影响形成不健康的心理和人格特点。学前儿童的心理健康与否,将会对他们的认识、情感、个性、道德的发展和社会适应等产生极其深刻的,有时甚至是难以逆转的影响。

  现代心理学表明:健康心理是一个人智力和人格发展、潜能开发、道德品德形成、积极适应社会的前提,是一个人整体素质形成和发展的基础。人格则是一个人内在的比较稳定的心理倾向和特征。它是一个人整体素质的核心。它主要表现为人的自主性、能动性、创造性、独特性。

  但,从目前我国幼儿园教育的现状来看,由于传统教育观念、文化等各种因素的影响,严重忽视幼儿健康心理和人格的培养,致使目前儿童中相当普遍地存在着独立性差、心理脆弱、怕苦畏难、任性、不懂得关心人、缺乏创造性、缺乏合作交往意识和能力、自控能力差等问题,不少儿童还存在种种心理和行为偏差。如孤僻、攻击性行为、胆怯、多动、情绪障碍等等。这种状况如不加以重视,势必影响一代人的素质。这时,适时对幼儿强化良好,健康情感的培养,有助于未来的发展。情感养成教育是构趁成儿童整个身心培养的重要组成部分,是帮助儿童逐步实现自我、完善自我,最终实现并超越自我的教育过程。

  幼儿任性行为的形成应包括以下心理倾向:与他人合作的需要;与他人友好交往,有较强的适应集体与社会生活的需要。学龄前期,幼儿的上述心理倾向显示出一个由低级向高级,由外在向内在转化与提高的过程。

  (三)关注幼儿成长过程中的“反抗期”

  在对待孩子任性的问题时,充分理解幼儿独立性的发展规律是至关重要的。在幼儿成长过程中,3-4岁是人生的第一“反抗期”。这时期孩子不再像以前那样听话,经常和大人“闹独立”,总是力图摆脱大人的约束。有时好像故意与大人“闹独立”,总是力图摆脱大人的约束。有时好像故意与父母和老师作对,你让他去做的事,他偏不去做,你不让他去做的事,他偏去做。往往到4-5岁时这种情形依然延续,孩子经常表现出不服管教的特性。当大人提出某种要求时,他们往往会说“我不”或“不要你管”,如果大人加以干涉,孩子就容易变得非常暴躁。孩子的这种独立性倾向常常被大人们认为是不听话,实际上这是孩子的“反抗”心理,是独立性个性品质发展的重要标志,是一种正常的心理发育现象。此时,如果对孩子横加干涉或者责骂惩罚,孩子可能会暂时变得听话但同时其自尊心和自信心则受到伤害,独立性的发展便会停滞不前。正确的做法是:因势利导,因材施教,关注幼儿的反抗心理的同时,对孩子的合理行为与要求,既要满足且要鼓励;对幼儿的不合理要求则要采用适当方式加以引导,避免采用强硬手段。

  (四)矫正幼儿任性行为的途径和方法

  任性是幼儿普遍存在的问题。如果我们放任幼儿的任性,将会影响他们的人际交往,因为任性的孩子很难作出利他(如关心、谦让、助人、同情等)的行为,与同伴不能很好地合作、分享、协商,他们往往随心所欲,也不易接受成人、同伴对他们的评价,并由此影响他们自我意识的发展。任性的孩子通常借助在地上打滚、不停哭闹等行为来表现他们的情绪、要求与脾气。如果这些消极行为经常发生,就会强化他们的不良个性品质,还时常伴随着烦躁、愤怒的情绪。一次情绪失控失控对身心影响不大,经常性的情绪失控,就会对健康产生不良影响了。

  1、以教学游戏活动为主,教师对幼儿对话形式的交流渗透其中

  首先,我们通过讲故事的形式,结合幼儿日常生活,使他们体会到:如果一个人不会好好地与他人商量、交流,那么谁也不会和他交朋友,他永远都会孤单。

  其次,运用榜样学习、情境讨论、参与游戏等各种形式来引导幼儿。例如:采用情境讨论的形式让幼儿比较:有了好东西,是大家一起玩,还是一个人独自玩好。让幼儿讲一讲,评一评,在引导大家向做得好的小朋友学习。经过讨论幼儿马上就理解了有了好东西要大家一起分享的道理。又如:有时大家都要玩一个区角游戏,怎么办呢?在小朋友的讨论下,总结出可以轮流玩、合作玩等多种方法。方佳渊在许多小朋友的影响下,渐渐地能够有意识地控制自己“不合理”的言行,并且,得到了众多小朋友的认可。

  熟话说:趁热打铁。在小朋友的积极影响下,我们也不敢就此满足。我们深知:要想方佳渊的任性行为得到显著的改善,还必须对方佳渊进行个别化教育,它能使每一个幼儿在集体中都得到最适合的发展。我们通过谈心和故事《小猴发脾气》等启发引导方佳渊,使他能认识故事中小猴乱发脾气后的影响,并能联系实际情况,改正任性的缺点。在此基础上,教师也时刻与他保持亲密的关系,与他聊聊家里的事,谈谈对班级里其他小朋友的意见或建议,通过这些谈心活动,他感觉到班里其他幼儿都对他很好,我也好好对别人。

  同时,在日常生活中,请方佳渊多做一些力所能及的事,如:值日生、小组长等,多给他一些锻炼的机会。值得一提的是从大班开始,我班的晨检牌都是由方佳渊一个人收到晨检室去的,这样有始有终的行为得到了全班小朋友的肯定,也奠定了他在其他小朋友心目中的地位。

  (2)家园配合共同努力

  幼儿的坏习惯的形成大都是在家里。新《纲要》中提出:“幼儿园应为家庭、社会密切配合,共同为幼儿创造一个良好的成长环境。”因此,要矫正幼儿任性行为,光靠老师单方面的努力是不够的,还需要强调家园一致的原则,才能取得教育的最大实效。

  我们一开始利用“家长园地”,向家长广泛宣传幼儿产生任性的原因及其危害性等一些专题小知识,并主动与方佳渊的奶奶、妈妈取得联系,向他们宣传课题研究的方案,让家长明确幼儿园的教育意图,并能大力支持园方,积极投入到行动研究中。另外,我们也能经常主动与家长交谈,让家长进一步掌握教子方法,使家长能正确对待方佳渊的教育问题。充分利用好“快乐家园”——家园联系手册,老师与家长及时反馈方佳渊在园在家的表现、不足之处,

  (3)提高自己对任性方面的知识,对问题采针对性的有效手段和方法

  对于不同的任性行为表现,老师要多做分析研究,采取正确的处理方法,让他能从你对他的教育中感受到自己行为的错误,同时也能感受到老师没有因为我的不当表现而讨厌我、忽视我,老师仍然喜欢我、关心我。

本文来源:http://www.31823946.com/news/2925/